《四川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中醫(yī)藥干預建議處方(試行第一版)》發(fā)布,!
四川省中醫(yī)藥管理局24日發(fā)布《四川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中醫(yī)藥干預建議處方(試行第一版)》,。該處方為專家組根據目前掌握的臨床資料提出的基礎處方,各地可根據具體病情,、氣候特點以及不同體質等情況,,在醫(yī)師指導下進行辨證論治(處方不可用于預防),。
《建議處方》將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分為:風熱夾濕證、風寒夾濕證,、濕邪郁肺證,、濕熱蘊肺證、邪熱壅肺證,、邪毒閉肺證,、內閉外脫證、余邪未盡,、氣陰兩虛證等中醫(yī)證型,。
以下是《建議處方》全文:
四川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中醫(yī)藥
干預建議處方(試行第一版)
為了進一步發(fā)揮中醫(yī)藥在應對突發(fā)性公共衛(wèi)生事件中的特色和優(yōu)勢,根據國家衛(wèi)生健康委辦公廳,、國家中醫(yī)藥管理局辦公室《關于印發(fā)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(試行第三版)的通知》(國衛(wèi)辦醫(yī)函〔2020〕66號)等文件要求,,結合我省實際,制定如下干預建議處方,,該處方為根據目前掌握的臨床資料提出的基礎處方,,臨癥加減。
一,、急性期
(一)風熱夾濕證
癥狀:發(fā)熱,,不惡寒,口渴,,不欲飲,,咽干咽痛,干咳少痰,,口淡無味,,不思飲食,胸悶,,脘腹痞滿,,或嘔惡,倦怠乏力,,大便質稀軟不爽,,舌質淡紅,,苔白膩,脈濡數(shù),。
治法:辛涼解表,,芳香化濕
處方:銀翹散、藿樸夏苓湯合方加減
銀花30g連翹30g荊芥15g牛蒡子15g薄荷15g桔梗30g杏仁15g廣藿香15g厚樸15g茯苓30g法半夏15g豆蔻15g薏苡仁30g白扁豆30g焦山楂30g建曲15g蘆根30g
煎服方法:上藥用冷水浸泡30分后,,大火煮沸后改用小火繼續(xù)煮15分鐘,,連續(xù)熬3次,將3次所熬藥液混勻,,每次150ml,每4小時一次,一日一劑,。
(二)風寒夾濕證
癥狀:發(fā)熱,,微惡寒,頭身疼痛,,干咳無痰,,口淡無味,不思飲食,,胸悶,,脘腹痞滿,倦怠乏力,,大便質稀軟不爽,,舌淡,苔白膩,,脈濡,。
治法:辛溫解表,芳香化濁
處方:荊防敗毒散,、藿樸夏苓湯合方加減
荊芥15g防風15g川芎15g白芷15g薄荷15g桔梗30g廣藿香15g紫蘇葉15g厚樸15g炒白術30g法半夏15g建曲15g薏苡仁30g茯苓30g豆蔻15g杏仁15g焦山楂30g白扁豆30g蘆根30g
煎服方法:上藥用冷水浸泡30分后,,大火煮沸后改用小火繼續(xù)煮15分鐘,連續(xù)熬3次,,將3次所熬藥液混勻,,每次150ml,每4小時一次,一日一劑,。
(三)濕邪郁肺證
臨床表現(xiàn):低熱或未發(fā)熱,,干咳,少痰,,咽干咽痛,,倦怠乏力,胸悶,,脘痞,,或嘔惡,,便溏。舌質淡或淡紅,,苔白或白膩,,脈濡。
治法:化濕解毒,,宣肺透邪
處方:麻杏薏甘湯,、升降散、達原飲,。
蜜麻黃10g杏仁15g草果10-20g檳榔10-15g蟬蛻5-10g連翹10-30g蒼術10-15g桔梗20-30g黃芩15g牛蒡子15g生甘草5-10g,。
煎服方法:上藥用冷水浸泡30分后,大火煮沸后改用小火繼續(xù)煮15分鐘,,連續(xù)熬3次,,將3次所熬藥液混勻,每次150ml,每4小時一次,,一日一劑,。
(四)濕熱蘊肺證
臨床表現(xiàn):發(fā)熱,渴不喜飲,,胸悶倦怠,,頭身困重,痰不易咯出,,口淡無味,,不欲飲食,大便不爽,,舌紅,,苔白黃膩或黃膩,脈濡數(shù),。
治法:清熱宣肺,、芳香化濕
處方:清氣化痰湯合藿樸夏苓湯加減
陳皮10-15g杏仁10-15g黃芩10-15g瓜蔞皮10-15g茯苓15-30g藿香15g厚樸10-20g青蒿20-30g蘆根20-30g金銀花15-30g太子參30g生甘草5-10g
煎服方法:上藥用冷水浸泡30分后,大火煮沸后改用小火繼續(xù)煮15分鐘,,連續(xù)熬3次,,將3次所熬藥液混勻,每次150ml,每4小時一次,,一日一劑,。
(五)邪熱壅肺證
臨床表現(xiàn):發(fā)熱,口渴,,不欲飲,,胸悶、咽干少痰,納差,,大便不暢或便溏,。舌邊尖紅,苔黃,,脈浮數(shù),。
治法:清熱解毒,宣肺透邪
處方:麻杏石甘湯,、銀翹散,。
蜜麻黃10g杏仁10-15g石膏20-30g桑白皮15g金銀花20-30g連翹20-30g黃芩15g浙貝母15g生甘草5-10g
煎服方法:上藥用冷水浸泡30分后,大火煮沸后改用小火繼續(xù)煮15分鐘,,連續(xù)熬3次,,將3次所熬藥液混勻,每次150ml,每4小時一次,,一日一劑,。
(六)邪毒閉肺證
臨床表現(xiàn):高熱不退,咳嗽痰少,,或有黃痰,胸悶氣促,,腹脹便秘,。舌質紅,苔黃膩或黃燥,,脈滑數(shù),。
治法:宣肺解毒,通腑瀉熱,。
處方:宣白承氣湯,、黃連解毒湯、解毒活血湯,。
杏仁15g生石膏20-30g瓜蔞皮15g大黃5g蜜麻黃10g葶藶子15-20g桃仁10g赤芍15g生甘草5-10g
煎服方法:上藥用冷水浸泡30分后,,大火煮沸后改用小火繼續(xù)煮15分鐘,連續(xù)熬3次,,將3次所熬藥液混勻,,每次150ml,每4小時一次,一日一劑,。
(七)內閉外脫證
臨床表現(xiàn):神昏,,煩躁,胸腹灼熱,,手足逆冷,,呼吸急促或需要輔助通氣。舌質紫絳,苔黃褐或燥,,脈浮大無根,。
治法:開閉固脫,解毒救逆,。
處方:四逆加人參湯,、安宮牛黃丸、紫雪散,。
生曬參20-30g,炙附片(先煎去麻)30-60g,,山茱萸15-20g,送服安宮牛黃丸或紫雪散。陽氣暴脫者可加參附注射液靜脈滴注,。
煎服方法:炙附片先煎1小時至不麻口,,加生曬參、山茱萸繼續(xù)煎煮30分鐘,,共煎煮3次,,每次100ml,每3小時一次,一日一劑,。
中醫(yī)藥的治療重在早期介入,,在分型治療的同時,應注重益氣養(yǎng)陰,,可頻服參麥飲(人參60g,,麥冬30g,煎湯600ml,,一日一劑),益氣養(yǎng)陰,,提高機體免疫力。不能進食者,,可予參麥注射液靜脈滴注,。
二、恢復期
余邪未盡,、氣陰兩虛證
臨床表現(xiàn):心煩口渴,,少氣懶言,痰少,,或干嘔咳逆,,或鼻咽干燥,口淡食少,,舌紅少苔,,脈細或細數(shù)。
治法:益氣養(yǎng)陰,、健脾除濕
處方:竹葉石膏湯合四君子湯加減
竹葉15g石膏15-20g太子參20-30g麥冬10-15g半夏10g白術15-20g茯苓15-20g炙甘草5-10g
煎服方法:上藥用冷水浸泡30分后,,大火煮沸后改用小火繼續(xù)煮20分鐘,,連續(xù)熬3次,將3次所熬藥液混勻,,每次150ml,每4小時一次,,一日一劑。
溫馨提示
如已完成請點擊”已登錄“